從特朗普政府后期到拜登,美國政壇上的對華政策基調就是對抗和脫鉤。如果說特朗普政府的對華貿易政策基調是懲罰性關稅,那么拜登政府的政策基調就是脫鉤,希望能夠把中國從國際供應鏈當中踢出去。把中國所承擔的角色分成幾個部分,高端的部分搬回美國,低端的部分尋找其他的國家來承擔,比如越南印度。
但是特朗普政府的懲罰性關稅政策已經失敗,雖然這個政策從美國消費者頭上收取了大量的稅金,但是并沒有能夠改變中國制造在美國市場上的占有率繼續(xù)提高。拜登政府的貿易脫鉤政策,效果又怎么樣呢?
(資料圖)
今年3月份的數據顯示,不管美國想不想脫鉤,中國的對外經濟貿易依然在高速增長,根據海關總署發(fā)布的數據,中國在2023年3月的出口比2月增長23%,逆轉了連續(xù)五個月的下滑。其中,對東盟的出口增長了34%,達到540億美元。另外,對巴西的出口增加了17%。所以貿易脫鉤這件事情,至少對中國來說,目前并沒有造成什么美國人想要的那種摧毀性影響。
中國對美國的貿易確實有所下降,按美元計,中國1-3月對美國出口同比下降17%,自美國進口同比下降1.7%。這算是中美脫鉤取得了成功嗎?部分研究者認為,這實際上是一個統計口徑的問題。一部分中低端產品的制造商把最終的組裝和包裝環(huán)節(jié)放到了其他國家。
比如中國對印度的出口與對東南亞的出口同步增長,印度的工廠依賴中國的零部件,印度電信公司絕大多數使用中國的設備。所以看起來美國是從這些國家進口的,但實際上如果考察產供應鏈的組成,會發(fā)現中國依然發(fā)揮著核心地位。
還有研究人員指出,這實際上體現了美國消費市場上購買力的嚴重下滑。經過新冠疫情、經濟危機的反復折騰,美國已經出現了銀行倒閉的情況。下一步銀行業(yè)危機會不會愈演愈烈,是人們普遍擔心的問題。這就讓美國經濟的前景非?;野担绹M者不像從前那樣大手大腳的買東西了,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。
美國人氣勢洶洶的發(fā)動對中國的貿易戰(zhàn),卻迎來了這樣一個結果,實在是讓人有點意想不到。但仔細分析,發(fā)生這樣的情況也在情理當中。中國是這個世界上最主要的制造業(yè)產品輸出國,和中國保持貿易增長勢頭的其他國家,包括東盟,俄羅斯,巴西,沙特阿拉伯等國家,都是資源或者農產品的輸出國。
正像巴西總統盧拉質疑的那樣:我們這個世界為什么一定要用美元交易,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貨幣?換句話說,這些辛辛苦苦產出物質財富供應全世界的國家,為什么要讓美國來吸血?
另外,美國發(fā)起的脫鉤戰(zhàn),讓自己的盟國陷入了困境。日本學者指出,直到2022年底,國際貿易數據都沒有證據表明,全球供應鏈發(fā)生了脫鉤,或者全球生產分工發(fā)生了大規(guī)模重組。就因為美國對華為公司的制裁,日本對華為的出口減少了,特別是華為無線通信設備中使用的零部件,有些原來是靠日本供應的,如今華為沒有倒,但日本集成電路領域的對華出口卻減少了3.3%。一些日本學者提出,要想辦法深化國際經濟貿易合作,而不是選邊站。
所以如果美國發(fā)起的脫鉤戰(zhàn)繼續(xù)發(fā)展下去,可能會出現國際供應鏈在中國的支撐下平安無事,而美國卻把自己從國際市場上脫鉤了。美國那些從事高技術產業(yè)、有一定競爭力的部門,以及農業(yè)畜牧業(yè)部門,可能會繼續(xù)在國際經濟循環(huán)中發(fā)揮自己的作用。
而其他那些缺乏競爭力,或者美國政府禁止出口的行業(yè),就會被踢出國際供應鏈,其中甚至包括集成電路產業(yè)。考慮到美國經濟總量的規(guī)模和產業(yè)的構成,如果這些經濟部門被踢出去了,對美國的整個經濟將帶來毀滅性的影響。當然這一切都是他們自作自受。
關鍵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