時值畢業(yè)季,日前,智聯(lián)招聘與澤平宏觀聯(lián)合發(fā)布《中國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:2022》。其中,2021年中國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100強中,京、滬、深位居前三。沈陽排名第38位,大連排名第39位、盤錦排名第80位。
超六成人才“瞄準”五大城市群。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,當下,這個“最重要資源”在向哪兒移?
報告顯示,2021年流動人才特征逐漸恢復至2019年水平,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廣州、杭州、成都、蘇州、南京、武漢、長沙位居人才吸引力榜單前十。
分地區(qū)看,得益于雄厚的經濟基礎和較高的戰(zhàn)略定位,東部人才持續(xù)集聚。
分線看,2021年一線、二線、三線、四線人才凈流入占比分別為5.4%、0.4%、-1.0%、-4.8%,受政策放寬影響,一線人才持續(xù)流入,二線人才集聚放緩、三線較為平衡,四線持續(xù)流出。
分城市群看,超六成人才流向五大城市群(長三角、珠三角、京津冀、成渝、長江中游城市群)。2021年長三角、珠三角人才持續(xù)集聚,京津冀人才凈流出趨勢放緩,成渝基本平衡,長江中游人才持續(xù)凈流出。
從人才吸引力指數(shù)觀察,2021年北京、上海、深圳位居前三名,北京連續(xù)兩年占據(jù)榜首,廣州、杭州、成都、蘇州、南京、武漢、長沙位居前十。沈陽排名第38位,大連排名第39位、盤錦排名第80位。
在“2020、2021年應屆生、碩士及以上、流動人才中的人才流入占比TOP20”榜單中,沈陽位列18。
報告顯示,沈陽人才流入流出情況,從來源看,人才向沈陽流入的前十大城市合計占比45.2%,其中大連、北京、長春占比依次為9.05%、7.67%、6.61%,東北地區(qū)城市有8個,合計占比35.32%,沈陽對周邊城市虹吸作用明顯。
此外,從性別看,流動人才中男性占58%,高于求職總體的53%,男性更有可能跨城求職;從年齡看,流動人才中18-30歲人才占比64.4%,高于求職總體的59.4%,30歲以下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;從學歷看,流動人才中56%為本科及以上學歷,高于求職總體的47%,高學歷人才更有可能跨城求職;從工資水平看,流動人才中30%月收入為8K以上,高于求職總體的26.7%,收入較高者更有可能跨城求職;從行業(yè)看,流動人才中52%分布在IT互聯(lián)網、房地產、制造業(yè),高于求職人才總體的49.5%。
遼沈晚報記者 王月宏
關鍵詞: